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供给的。因为“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思想的影响期指配资,祖先很早便有存量的习惯。在河南洛阳便发现了一个千年粮仓,粮仓内部的储粮数量惊人,而粮食竟然也是千年不腐。
千年之前的“秘密”被现世揭开
2013年,国家考古队在河南洛阳先后发掘出来了十九座粮窖,上百个粮仓仓窖,其中九座出土的有铭砖。经调查,此粮窖始建于隋朝,是唐朝的大型国家粮仓,九座铭砖是随同粮食一同密封在粮窖内的账簿。
最让人惊奇的则是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粮食却并没有丝毫的腐烂迹象,在专家将其取出并放到了专业容器中准备做进一步研究之时,他们却发现粮食竟然发了芽,结出了稻穗。
此等奇观对很多人来说完全是闻所未闻,就和沉睡了五千多年却能开口说话的木乃伊一样令人匪夷所思。到底这个不平凡的粮仓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们还要追溯到千年之前的隋唐时期。
展开剩余84%隋唐大运河带动的经济发展以及水路运输
隋炀帝虽然算是个“败家子”,不过他下令修建的隋唐大运河可谓是造福了后世,也算是将功抵过。
隋唐大运河的修建可谓是一个大工程,很多沿途的交通格局而需要重新规划。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条河影响了整个国家的交通格局,隋唐大运河也成为了一条主要的生命线。
隋唐大运河为我国的南北方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也促进了沿河周边城市的繁荣,带动了洛阳、西安以及杭州地区的发展,虽然在古代建造这条大运河的初始目的只是为了漕运。
带着历史经验并承载重要作用的含嘉仓落成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魏国政权的建立者李密夺取了位于城外的回洛仓,粮草的充实吸引了很多的瓦岗军前来投奔,壮大了李密一派的羽翼,但最后还是输给了有勇有谋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夺取政权之后建立了唐朝,吸取了隋朝丢失回洛仓粮草的经验,于是将计划修建的粮仓建立在了唐朝的都城之内,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一带,命名为——含嘉仓。
含嘉仓建立在洛阳城内,一旦在古代发生起兵谋反之类的事件,敌方除非攻城进入,否则很难使唐军失去粮草,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后备资源的充足。此外含嘉仓仓内存储的粮食也可以供应洛阳城内百姓的粮食,并且同时起着关东和关中的槽米转运站的作用。
唐朝君王也立下了一条规定——从东都洛阳算起,以东的租米必须都先集中在含嘉仓,之后在此地通过陆路运往下周。作为中转站的含嘉仓的作用逐渐变得不可替代。
盛极一时,由盛转衰
含嘉仓就这样日渐壮大,成为了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到了四十三平方米,含嘉仓储量总数约为583万石,占据全国总储粮数的二分之一,成功取代当时唐朝最大的粮仓洛口仓,成为了天下的第一粮仓。
在唐朝开元年间之后,隋唐大运河因为天灾水量逐渐减少,再加上人为的管理不善,使得含嘉仓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此后因为战乱被弃之不顾。唯独160号仓窖因为战乱沿用到了宋代并且储满了粮食。
随着这一千多年来的改朝换代,唐朝盛极一时的含嘉仓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几百石粮食也被深藏在了地下,自此无人问津。直到2013年,它们才重见天日。
经考古学家的研究勘测,含嘉仓遗址内的粮窖基本都是同样的结构和形制,口大底小,呈圆缸形——最大的口径长12米,深12米;最小的口径长8米,深6米。
谷物“千年不腐”之谜
储满了粮食160号仓窖谷粒颗颗分明,或呈现黄色,或呈现棕色。在考古工作者借助现代专业仪器进行成分检测之后发现这些粮食52%是有机物,只有48%被碳化,第二天样本竟然还在见光的条件下发了芽。
我国著名考古学者方孝廉看到这一幕不仅感叹我国祖先们智慧才智的长远性,因为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如有神助或者是神明庇佑。与“天时”刚好相反,此现象是实实在在的“地利”和“人和”。
首先,含嘉仓的建造地址地势较高,因为这种地方土质比较干燥,水位线也比较低,比较适合长期储存粮食,不易受潮。
再次就是仓窖内的储存方式——先用火将内部烘干,去除仓窖内部的湿气,然后将草木灰顺势倒在窖底可以起到吸附湿气的作用;然后铺上木板,再铺上席子,之后垫上谷糠再铺上席子起到隔绝地表湿气的作用。
为了防止窖壁湿气侵入,也采用一样的方法阻挡潮气进入;中间放入粮食之后,最上层依旧用“席子夹糠”的方法覆盖,最上层封土。采用这种方法把这座地下仓窖围了个结结实实。
值得钦佩的先人智慧,值得珍惜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地表上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唐朝先辈们做实验的痕迹——封土的地表上种了一棵小树,通过小树是否枯黄判断粮食是否发芽和发热,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含嘉仓作为唐太宗李世民钦点的重要粮仓,它的管理制度也是极为严格的。据《旧唐书》中的文献记载——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
而仓窖出土的铭砖上也详细记载了储量的具体时间、数量、品种以及来源。为了保证褒奖和追责,连官员的姓名和仓窖的具体位置都记录的清清楚楚,并且丝毫没有被腐蚀的迹象。
虽然含嘉仓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唐代的这种储量手法却被人们沿用至今。相比现在的生鲜柜,这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方法更受北方农村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既省钱又省电。
在2014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含嘉仓也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含嘉仓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场震撼,更多的是我们对过往历史的考虑和太平盛世的珍惜,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继承期指配资,而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更需要我们去弘扬,将华夏文明代代相传,使其历久弥新。
发布于:天津市